A.病例对照研究适合于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的研究
B.病例对照研究适合于罕见病的研究
C.队列研究适合于罕见病的研究
D.实验研究提高了研究效率
E.现况研究可证实病因线索
A.试验的设计者、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不知道试验设计
B.试验的设计者、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不知道分组情况
C.试验的设计者、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不知道研究结局
D.试验的设计者、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不知道研究目的
E.试验的设计者、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不知道如何评价效果
A.0.927
B.0.07
C.13.71
D.1.71
E.8
A.物质蓄积
B.功能蓄积
C.体内蓄积
D.生物浓集
E.生物转化
A.描述分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B.解释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C.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D.筛查病人、确诊病人、治疗病人
E.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A.36
B.192
C.228
D.772
E.768
A.可能与解剖生理特点、内分泌和代谢因素有关
B.接触致病因子的机会较多
C.可能与机体免疫力有关
D.男女职业特点不同
E.男女生活方式、嗜好、行为等不同
A.12/89
B.89/12
C.89-12/89
D.89-12/12
E.89/12/12
A.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
B.年龄别发病率、年龄别死亡率
C.性别发病率、性别死亡率
D.职业别发病率、职业别死亡率
E.民族别发病率、民族别死亡率
A.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三个环节相互联系
B.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
C.必须有易感者的存在
D.必须有传染来源
E.病原体有机会侵犯机体
A.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种传染病易感的程度
B.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的
C.体内有病原体繁殖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D.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可以波及到的地区
E.病原体从受感染的机体排出后,再侵入易感机体前在外环境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A.计算标准化率
B.多因素分析
C.限制
D.匹配
E.盲法收集
A.病死率多用于慢性疾病,较少用于急性传染病
B.用病死率作为评价不同医院的医疗水平时,可不考虑可比性
C.病死率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断能力
D.病死率分母是同期平均人口数
E.以上都不正确
A.胃癌与移民无关
B.胃癌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
C.胃癌主要与环境因素有关
D.胃癌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均有关
E.胃癌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均无关
A.入院率偏倚
B.检诊症候出偏倚
C.诊断怀疑偏倚
D.易感性偏倚
E.测量偏倚
A.地球化学性地方病
B.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C.慢性营养性缺乏病
D.代谢障碍病
E.维生素C缺乏症
A.一个患者同时有皮肤色素沉着、色素脱失和皮肤过度角化
B.一个患者有皮肤色素脱失
C.一个患者皮肤色素沉着
D.一个患者的皮肤过度角化
E.以上都不是
A.在调查过去的暴露史时由于记忆不清导致研究结果出现错误
B.在选择研究对象时由于抽样引起的误差
C.随访对象流失
D.由于入选的研究对象与未入选者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导致结果出现错误
E.在测量结局时由于标准不统一导致研究结果出现错误
A.并联试验可提高诊断试验的灵敏度
B.串联试验可提高诊断试验的灵敏度
C.诊断试验的真实性是指测定值与真实值符合的程度
D.诊断试验的可靠性是指同一方法在同样条件下,多次对相同人群进行检查结果的恒定性
E.误诊率又称为假阳性率
A.0.89%
B.0.927
C.0.875
D.0.49‰
E.0.004
A.病例对照研究可提供病因线索
B.分析性研究可人为控制研究
C.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又称为数学流行病学研究
D.人群现场是流行病学主要的实验室
E.流行病学研究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价
A.病例对照研究
B.队列研究
C.实验研究
D.临床实验研究
E.干预性实验研究
A.400﹡0.1∕0.9=44
B.400﹡0.9∕0.1=3600
C.400﹡70∕30=933
D.178﹡0.1∕0.9=20
E.178﹡0.9∕0.1=1602
A.阳性预测值升高,阴性预测值升高
B.阳性预测值降低,阴性预测值升高
C.阳性预测值升高,阴性预测值降低
D.阳性预测值降低,阴性预测值降低
E.以上都不是
A.对所研究疾病有影响的项目均应列为配对条件
B.对所研究疾病有较大的直接影响的项目均应列为配对条件
C.对所研究疾病有较大的直接影响的项目,但又不是本研究项目的应列为配对条件
D.年龄和性别必须作为配对条件
E.对所研究疾病有较大影响的项目应全部列为配对条件
A.关联的时间顺序
B.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
C.关联的可重复性
D.终止效应
E.关联的特异性
A.分层抽样
B.系统抽样
C.整群抽样
D.简单抽样
E.多级抽样
A.正确的
B.不正确,因为没有区分发病率和患病率
C.不正确,因为当要求用率来支持这一推论时却采用了百分比
D.不正确,因为没有识别可能的队列现象
E.不正确,因为没有对照组
A.纳入偏倚
B.奈曼偏倚
C.检出偏倚
D.无应答偏倚
E.易感性偏倚
A.分析性研究
B.现况研究
C.社区试验
D.生态学研究
E.队列研究
A.13.7
B.0.875
C.0.49‰
D.0.89‰
E.0.927
A.限制
B.匹配
C.随计划抽样
D.多因素分析
E.盲法收集
A.0.04‰
B.0.89‰
C.92.7‰
D.87.5‰
E.0.49‰
A.不匹配设计
B.1:1匹配设计
C.1:4匹配设计
D.1:5匹配设计
E.成组匹配设计
A.人群易感性增高,就可导致疾病的爆发或流行
B.人群易感性增高,只是为一次流行或暴发准备了条件
C.人群易感降低,就可终止疾病的流行
D.人群人口数减少,就使人群易感性降低
E.人群人口数增加,就使人群易感性增高
A.2.0倍
B.3.0倍
C.2.5倍
D.1.0倍
E.1.5倍
A.0.4265
B.0.5088
C.0.4286
D.0.35
E.0.4
A.描述疾病分布特征,寻找病因线索
B.探讨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情况及其差别,并验证病因假说
C.探讨干预措施在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的效果及差别,评价干预效果
D.探索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对某些因素暴露的差别,验证病因假说
E.描述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分布特征,可进行临床比较
A.选择偏倚
B.排除偏倚
C.混杂偏倚
D.检出偏倚
E.测量偏倚
A.患病率高的疾病
B.患病率低的疾病
C.早期诊断可改善预后的疾病
D.病情严重,难以治愈的疾病
E.病死率较高的疾病